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在武汉开幕 

2018-10-22 14:59 发布

490 0 0


《“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展场



《“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展场

江城正逢金秋时节,2018年9月27日,筹备两年之久的《“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在武汉黄鹤楼白云阁开幕。

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周令钊、戴士和、孙景波、华其敏、楼家本,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武汉市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武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汉桥,中南建筑设计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霆,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唐小禾,市园林和林业局副局长刘顺辉,以及来自湖北文艺届、建筑界的众多嘉宾出席了开幕式。



黄鹤楼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董冲致开幕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开幕式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少军在开幕致辞中表示,“1800岁的黄鹤楼,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巨变,它既是一个雄居万里长江之上的地理坐标,又是一个取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他回忆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洪波,副院长侯一民领导下,由五位先生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呕心沥血的精心制作完成了黄鹤楼壁画,将黄鹤楼的文化渊源、人文轶事、江山胜景以及兴废变迁描述的淋漓尽至。王少军特别提起壁画《白云黄鹤》的创作者周令钊先生今年已近百岁高龄,当时的周令钊带着7名学生在宜昌彩陶厂,经过反复实践才完成这幅高9米、宽6米、由756块陶版镶嵌而成的壁画杰作。王少军表示,中央美术学院也将全力配合相关部门为保护和弘扬我们的历史文化尽最大的力量。



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致辞

作为黄鹤楼的总设计师,向欣然自1978年起就参与到黄鹤楼重建的设计工作中,并为黄鹤楼楼内文化展示确立了神话、诗歌、建筑三个文化主题,坚持约请了中央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为此创作了相应的壁画。如今这些壁画与建筑相得益彰,成为黄鹤楼景观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戴士和致辞

一层半壁画《黄鹤楼传说》的创作者戴士和在发言中谈道,黄鹤楼最早的创作者就是费祎,他用橘皮绘黄鹤招来了四方的乡亲,让黄鹤楼名扬天下,我们是后继者。今天重聚在这方宝地,看到了老师、师兄们和自己留在这里的作品,也看到了武汉的新容新貌,让他感觉这里充满了民族复兴之风。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赠送向欣然手书诗词

二层壁画《黄鹤楼史话》的创作者孙景波感言,六十多年前他来到武昌读书,三十四年前,他又能在此参与黄鹤楼的壁画创作,无比荣幸。有感于历史文脉的传承的意义,他谈道,“我们当年在创作时也充满激情,尤其是周令钊老先生当时已经六十六岁了,依旧与我们一起辛勤工作着。这位国家形象的设计师就是我们的带头人。”为表达对黄鹤楼总建筑师向欣然的敬意,他将准备好的一幅手书诗词现场赠送给向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华其敏致辞

三层壁画《人文荟萃》的创作者华其敏时隔多年再次看到自己的壁画作品,他为壁画完好的保存状态感到骄傲。他回想起当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的建设,也不会有今天大家看到的作品。他谈道,文化精神的体现,向往心灵自由、个性解放的愿望永远存在,虽然摸不到看不见,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黄鹤楼也会形成一种自己的文化。



楼家本先生致辞

五层壁画《江天浩瀚》的创作者楼家本在发言中深情回忆,从83年第一次来考察就感受到楚文化的魅力,三十四年后愈发感受到黄鹤楼的文化底蕴。谈到自己曾在现场作画3年有余,为弘扬中国重彩画的传统,当年创作时的艰辛付出在今天看来都是值得的。

开幕式最后,武汉市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女士向黄鹤楼总设计师向欣然和壁画的创作者周令钊、戴士和、孙景波、华其敏、楼家本颁发收藏证书并授予特制的荣誉徽章,代表市民向为这个城市的新兴面貌作出贡献的艺术家们致意。



从左至右:孙景波,向欣然,周令钊,楼家本,戴士和,华其敏,李述永



嘉宾参观展览



嘉宾参观展览



孙景波教授接受采访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耿菁华  文/图



丨创作手稿概览

黄鹤楼建筑手稿

作者:向欣然

在85年6月竣工的新黄鹤楼,是以清代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设计蓝本,同时山西万荣飞云楼(明)的造型对新黄鹤楼的设计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沿袭清楼的塔式楼阁体能够较好的适应远离江畔、地段狭窄的新楼址地形。以上两点是方案得以成立的重要原因。1980年2月,该方案获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得以实施。



按照省委指示精神所做的早期方案,其缺点时与历史上的黄鹤楼形象想去甚远,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同  



以清代黄鹤楼为原型所创作的新黄鹤楼建筑方案



黄鹤楼立面图



黄鹤楼剖面图

黄鹤楼一层壁画:《白云黄鹤》  

作者:周令钊     高温釉下彩   宜昌彩陶厂烧制

该壁画由756块彩色陶版镶嵌而成。壁画取材于《橘皮画鹤》的古代神话,兼取“昔人已乘黄鹤去”之意。画面分为天上、人间两部分。天上,仙人竹笛横吹、驾鹤腾飞;人间,众人载歌载舞,欢聚黄鹤楼前。楼前是郁郁葱葱的林木,楼四周有大片的白云缭绕,背后是滔滔江水。整幅画描绘了驾鹤仙人与世人同乐的祥和景象,呈现出欢乐浪漫的意境,展示了一楼大厅的“神话主题”。





黄鹤楼一层半贵宾室壁画:《黄鹤楼传说》   

作者:戴士和    丙烯线描彩绘

描述了黄鹤楼起源的古老神话传说:《橘皮画鹤》(又名《辛氏酒家》)。仙人化身道士在江夏的辛氏酒家开怀畅饮而未付分文。辛氏殷勤好客,豪无吝色,数年如一日。为答谢辛氏,道士取橘皮画鹤于壁,黄鹤能应招下壁起舞,自此酒店生意兴隆。后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骑鹤而去。辛氏就地起楼名黄鹤楼。该作品使用丙烯材料以中国传统的铁线线描的绘画风格入画。造型概括、精炼。





黄鹤楼二层壁画:《黄鹤楼史话》

作者:孙景波     高温釉下彩    宜昌彩陶厂烧制

作品由《孙权筑城》、《周瑜设宴》两幅壁画组成,作为唐人闫伯理《黄鹤楼记》的配画呈现在序文的两侧。应设计需求——装饰性,作者借用了汉代画像砖的艺术手法,造型上更以四川地区的画像砖为参考,以接近楚地文化中灵动的形态。为还原故事的完整性,作者用楼阁亭台作为分割的屏风,将连续的故事用时空错位的方式压缩在同一个方形空间。该作品在1984年获得全国首届壁画展大奖。





黄鹤楼三层壁画:《人文荟萃》

作者:华其敏   低温釉上彩    山东淄博陶瓷厂烧制

该大型陶瓷壁画由三幅相连的绣像组画构成,描绘了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从左至右依次是: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顥、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的潇洒风姿,并选录他们吟咏黄鹤楼的诗词为题款,分别题写在画像的旁边。壁画图文并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这一层楼大厅的“人文”主题。



黄鹤楼五层壁画:《江天浩瀚》  

作者:楼家本     墙面沥粉重彩

该画共10幅,面积90余平方米,运用金壁重彩的绘画方式、采用天然矿植物颜料直接绘于墙上。正面墙上3幅从左至右分别为“流逝”、“浪淘沙”、“华年”。“流逝”描述了黄鹤楼出现之前的历史文化;“浪淘沙”为最大的一幅,通过长江的磅礴气势,反应了华夏民族历尽艰险百折不饶的精神;“华年”再现了黄鹤楼的历代兴废沿革。其它7幅绕大厅一周,分别表现的主题是:长江源流、上游瀑布、三峡风光、庐山奇景、太湖风光、江流入海、沧海横流。10幅壁画完整的表现了长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体现了“永存”主题。







1984年五位作者的合影,从左至右:孙景波,楼家本,戴士和,周令钊,华其敏 (图片由楼家本先生提供)

自1978年武昌市启动黄鹤楼重建方案设计的首次会议,至1985年6月当代黄鹤楼竣工。经历近四十载,这座被誉为“天下第一楼”的著名建筑,已成为改革开放后,在湖北乃至中国具有文化与历史代表性的标识。

这座建筑由武汉中南建筑设计院著名设计师向欣然主持建筑设计,由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研究室(壁画系前身)的五位教师参与楼内壁画创作,历经四十年沧桑,已成为当代中国公共艺术中建筑与壁画珠联璧合的一个经典范例。

此次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让当年的创作者们时隔三十三年,在长江之畔与自己作品的再度相逢。历史中的瞬间与现实的对照总是很有深意,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新落成的长江大桥上指着黄鹤楼旧址说:这里原来有一座黄鹤楼,现在看不到啰!它被战火毁了,相信以后可以看到一个更好的黄鹤楼。



《“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展场

主编 | 吴琼

编辑 | 何逸凡

分享本文,每次被点击增加您在本站积分: 2红宝石
B Color Smilies
匠之心,鹤之情:当代黄鹤楼建筑设计与壁画创作手稿展在武汉开幕 

帅的人都用微信扫了!
联系
我们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